• 介绍 首页

    大夏文圣

  • 阅读设置
    大夏文圣 第124节
      “臣认为,江宁郡主道被毁,实属蹊跷,需严查到底。”
      他开口,道出这件事情。
      只是话音落下,永盛大帝摇了摇头。
      “朕现在不关心此事。”
      “朕现在就想知道,该如何将粮草运输至江宁郡内。”
      有人在背后搞事,这点永盛大帝岂能不知?可知道又能如何?
      事情已经发生了,现在就是要降低影响,解决麻烦,而不是在这里纠结谁在背后搞事。
      听到这话,兵部尚书很识趣的退后。
      打仗他没啥问题,让自己思考民生之事,他暂时想不出来。
      大殿又安静了一会。
      很快,吏部尚书胡庸开口了。
      “陛下。”
      “主道被毁,大军无法运输粮食,臣建议启动大夏飞舟运输粮草。”
      胡庸出声,提出这个方案。
      只是声音响起,户部尚书何言立刻制止。
      “不可。”
      “飞舟之物,乃是我大夏国器,每次启用需大量灵晶,动用王朝重器,运输粮食,不符常理,运输万担粮食,所需成本不止十万。”
      “再者,此物动用,运至江宁郡中,先不说停放之处,倘若有贼子破坏龙舟。”
      “岂不是惹来泼天大祸?”
      何言开口。
      他直接否决。
      原因就两個,一个是运输成本太大,让人去运输粮食,一百担粮食可以送到十担,算上江宁郡地势险峻,以及有洪灾影响,送到五担完全没问题。
      可如果利用大夏龙舟去运输,那就是十倍耗损,而且还存在很多其他因素。
      龙舟,是大夏王朝的国器,唯有王朝才能打造出龙舟出来。
      一艘龙舟,可装两万人,并且日行万里。
      大夏王朝只有十三艘龙舟,关键时刻这十三艘龙舟,可调遣二十六万铁骑征战,横推一切。
      是国之重器。
      打造一艘龙舟是天文数字,而且龙舟运行则需要极为珍贵的灵晶,这东西不是货币,而是稀有矿物,只能在地下挖掘,极其难得。
      说难听点,这玩意用一次少一次。
      所以动用龙舟赈灾,成本太大,也担心有人损坏龙舟。
      户部尚书这番言论,倒也没错。
      只是听起来令人不舒服。
      “何尚书,若按照您的意思,是否是说钱比人贵?”
      “动用龙舟,消耗巨大,我能理解,可江宁郡百姓难道就不管不顾吗?”
      新的声音响起。
      是一位儒臣。
      大夏王朝有三种官员,一种是文官,就是六部等等,一种是御史,专门举荐,还有一种就是儒臣。
      儒臣没有任何权力,但他们可以上达天听,那个大臣说的话不行,他们就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。
      那个大臣有问题,他们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。
      甚至皇帝有问题,他们也可以直言不讳。
      但必须要大臣或者皇帝做了某件事情,他们才可以说,私生活上面就轮不到儒臣来管。
      而是御史弹劾。
      相当于是分化了御史的权力,主要原因还是御史有时候也怕得罪人。
      直言不讳的御史不是没有,可往往下场很惨,毕竟你天天弹劾这个弹劾那个,有一天你弹劾到皇帝了,那你基本上可以回家了。
      你一回来,其他人会不会选择报复你呢?答案显而易见。
      儒臣就不一样,他们是读书人,桃李满天下,有时候即便是说错话,或者是把人得罪死了,罢官回家继续教书不就得了。
      敢动这帮人?文人清流一脉不把你祖宗十八代怼一遍算伱赢。
      听着儒臣所言。
      何言面不改色道。
      “百姓自然重要。”
      “但吏部尚书所言,不切实际。”
      何言开口,依旧坚定自己的想法。
      为啥?
      因为他是户部尚书啊,国库在他手中,有多少银子他心里清楚,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,他心里也清楚。
      赈灾救民是大事,这没话可说,之前拨款一分没少。
      可现在要用十倍以上的代价去赈灾,国库吃的消吗?
      往后遇到事,没有银子咋办?
      到时候来一句,国库怎么没银子啊?去哪里了啊?
      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。
      反正他不同意。
      “好了。”
      此时,永盛大帝开口,他制止事态争吵下去。
      身为帝王,他也明白户部的难处。
      但眼下的局势很简单,要么自己开口定下主意,要么只能想想办法,找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解决方案。
      “周爱卿有何见解?”
      永盛大帝将难题丢给宰相。
      而后者缓缓走出。
      “陛下。”
      “臣认为,吏部尚书所言无错。”
      “可以调动龙舟,运输粮食。”
      “不过,户部尚书所言也无错。”
      “成本太大,国库难以承受,但可以中和一二,派出三艘龙舟,前往江宁郡,一来可以减少部分压力。”
      “二来也是告诉江宁百姓,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管,稳定民心。”
      “三来也是为朝廷争取时间,想出更好办法。”
      “至于朝廷派的将领们,可分出一部分,从小道行走,能送一点粮草就送一点粮草,至少能让百姓看到希望。”
      “绝大部分将士加快速度,修缮主道。”
      “同时陛下也可拟旨一道,让江宁郡内,所有商贩低价卖米,其中差价回头又朝廷负责。”
      “并且若是在洪灾内慷慨解囊者,再由礼部定制牌匾,大力褒奖,一举三得。”
      “不知陛下觉得可否?”
      周善开口。
      他思路捋的很清楚,龙舟必须要调遣,但不用调遣太多,三艘就够了,调遣这个就是为了稳定民心。
      再让将士抄小道运输,虽然不多,可源源不断有粮食进来,更加能稳定民心。
      至于最后的商贩褒奖,也是一种手段。
      不得不说,宰相就是宰相。
      满朝文武皆然点了点头,同意这个说法,当然非要说的话,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。
      可眼下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建议了。
      “陛下,臣同意周相所言。”
      “陛下,臣也同意周相所言。”
      “陛下,臣等皆然同意周相所言。”
      一时之间,满朝文武纷纷开口,都认为这个办法好。
      而永盛大帝也稍稍沉思一番后,答应了下来。
      “好。”
      “周爱卿拟旨即可。”
      “不过,还是要时刻关注江宁郡,倘若再出变故,所有龙舟都做好应急准备。”
      “钱财耗费再大,朕也不可能不顾百姓安危,必要时刻,全面进入国战阶段,封锁一切,防恐乱事,以救灾为主。”
      大殿上。
      永盛大帝虽然同意这个主意。
      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。
      只要再发生任何变故,不惜一切代价都要稳住江宁郡百姓安危,钱财也罢,人力也好,大不了直接进入战争状态,绝不可能做白白牺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