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介绍 首页

    一生一世,江南老

  • 阅读设置
    第31章
      理论上讲,下一步是这个。倒也……合情合理。
      “还要咖啡吗?”沈策问。
      她摇头。
      “不好喝?”他把自己杯里的细品了品。以为果香她会喜欢,下次要换换豆子。
      “今晚……就要吗?” 她不安地算着时间,今晚要,硕士毕业倒不影响,只是结婚要尽快,还没和爸妈说呢。
      ……
      “今晚?”他像回神了一个世纪那么久,“可以,就今晚。”
      ☆、第二十七章 繁花今相续(3)
      毫无征兆,两人都静了。
      这会儿太阳出来,一格格的玻璃收纳日光进来,昭昭在光里坐得热,动动腿,瞥见沈策瞧着自己,掺杂了熟悉的东西,是过往打趣她之后的惯有表情。
      她觉出不对,盯着他瞅。莫非又被骗了?
      他的薄唇微抿着,是要笑不笑的样子,后头忍不住,将头别到一旁去。随即咳嗽了声:“给你换豆子试试。”径自拿起两个空杯子,背对着她,笑着走了。
      她醒悟:“沈策!”
      他笑出声,推门而去。
      他再回来,昭昭不见了人影。
      沈策估摸着,今天气得狠,要个把小时肯和他说话,将白瓷杯端到二楼卧室门外,搁在深棕色的地板上,敲门说:“我错了,给你认错。”
      没回音。
      “咖啡在门外。”
      依旧不给回音。
      到五点,花园洋房送初一的饭过来,食材齐备,只等下锅。来的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妻,是长房的管家,最早曾祖父身边人的后代,更像家人。老夫妻穿着旧式的大衣,婆婆脱了外衣,长袖旗袍的身影在厨房饭厅忙着,低声问沈策,妹妹呢,不见人。
      “在和我生气。”他坦然指楼上。
      不过气归气,昭昭懂礼貌,他打电话过去说洋房的管家老夫妻在,她不点头,人家不敢炒菜烧饭。她没多会儿,现身客厅,两手插在上衣口袋里,和老夫妻轻声招呼。
      怎么闹矛盾都好,长辈小辈在不能吵架,会伤长辈的心,带坏小辈的性格脾气。
      沈策想和她说话,她往沙发上一窝,看电视。
      他即刻明白,气没消全,要多等等。
      这一等,等到晚饭上菜。新年菜都会讨好意头,婆婆端一陶瓷盆的海参、鲍鱼、猪肘、鱿鱼、卤蛋等等的大杂烩上来,就说一句“盆满钵满”,发菜生蚝端来说“发财好事”,猪脚来说“家肥屋润”,昭昭被吸引了。婆婆端上烧鸭,沉默寡言的老管家难得开口,说,这鸭音同“甲”,过去沈策还在念书时,年年必上的菜,三甲登科。
      等下一道菜,咕咾肉,恰好婆婆被烧好的汤打断,掉头回去,没给这道菜加彩头。
      他特意为她夹了一块咕咾肉:“猜这是什么?”
      昭昭低头吃,不吭声。
      没多会儿,一块黏黏甜甜的咕咾肉再被丢进碗里,他给她夹了第二块:“多吃一块,这个意头好。”
      说完,他进厨房,换了婆婆出来吃饭,说是最后一锅团团圆圆,他要亲自来。
      昭昭趁他不在,悄声问询面前的菜。
      “过年吃甜的,甜甜蜜蜜。”婆婆笑说。
      昭昭用筷子轻戳戳空碗,看磨砂玻璃上沈策的黑影,夹了一块菠萝,慢慢抿着。
      婆婆和管家轻声聊着,说沈策从小不进厨房的人,今天难得,估计在学怎么做哥哥。她想到那道酒香豆苗,心软了再软,吃了第三块咕咾肉。
      临走前,婆婆惦记着沈策花房的水仙花,从随身带的皮包里掏出来一叠细窄的红纸,埋怨自己说只记得做饭,忘记给花套上红纸了。沈策接过去,让他们先走,这些自己和妹妹当消遣,没几分钟就能做完。
      她还在吃他煮的汤圆,勺子在酒酿的汤里,和一粒粒米兜着圈子。
      “想和我说话?”他问,“但想想不行,要等我先开口?”
      “懒得理你,”她终于和他讲了下午以来第一句话,“天天开我玩笑。”
      他在耳边问:“要相处一辈子,总说顺心的情话,腻不腻?”
      “不腻。”
      他点头,表示知道了:“沈衍在哄老婆方面有一套,日后和他取取经。”
      她瞥他,分明你更会哄人。
      两人回到天台花房,沈策把婆婆留下的红纸条,一个个系在水仙花上,纸条长,打个结,垂在叶上。“绑这个也有说法?”她从他手心抽出一条,学他绑。
      “没说法。她认为水仙颜色太素,不适合过年,年年在洋房如此绑。”
      她点点头,趴到沙发另一端,去看盛着水仙的釉里红云龙纹盘,釉面稀薄,色泽偏青白色。盛着水和鹅卵石,盘底的图案反而隐没了。
      “看个瓷盘,也这么入神?”他俯身过来。
      她用手指拨着鹅卵石。
      “昙花开了,不看看?”
      开了?花匠是说这两天会开,她还惦记着,等着看。
      可万一又是谎话呢,她决定先不回头。
      “再不看要谢了。”他笑。
      “……没那么快,花匠说要一两个小时呢。”
      他故意骗她,引她回头:“这次品种不同。”
      她挨不住,将头转回来,眼瞥见一角的绿托着绽放的白。
      真开了。花房有上百种花,比昙花美得也有,吸引人就吸引在花期短,夜间开。
      “第一次见昙花?”沈策问。
      “嗯,你看过?”她问,“在你妈妈的花房?”
      “在江南。”
      她笑起来:“普陀吗?那么小的事还记得?”
      “江西九江。”
      “那里也算江南?”她以为只是江浙。
      他点头。
      江南在过去范围广,是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,当然包括江西九江。
      “九江过去叫柴桑,”他说,“比现在的柴桑区大。江南襟要,军事重镇。”
      他又说:“给你写的参考,战国人那句,陶渊明也引用过,在他的五柳先生里。”
      她点头。怎么忽然转到陶渊明身上。
      “陶渊明就是柴桑人,作品里多少能见到一些故乡柴桑的影子。”
      是这样?桃花源记,那古时应该好美。
      “接着说。”她听出了滋味。
      “说什么?”
      “什么都好,喜欢听你说。”她自幼生长在异国文化里,十几岁正式回沈家,所以接触的晚,但很喜欢,翻阅了许多书籍,但不如他说的系统化。
      “什么都好?”沈策沉吟,似在想什么。
      他随即说:“想摸透人性,学为人道理,把先秦两汉的书吃透,就足够个人一生所用。就像我先前对你说,许多观点古有记载,后世都在沿用而已。”
      “嗯。”
      “随便举个例子。春秋孔子最早说‘求仁而得仁’。到战国,这个说不戚戚于贫贱的人,承孔子言论,也说过‘求仁而得仁,求义而得义’。到今天,我们还在用求仁得仁,不过是先秦早有的观点。”
      “嗯。”
      “陶渊明引用战国的话,也是如此。”
      “嗯。”
      “再举个例子。”他突然停了一停。
      昭昭听得入神。
      “明代《金瓶梅》有一回叫蕙莲儿偷期蒙爱,有句‘解带色已战,触手心愈忙。那识罗裙内,销魂别有香。’”
      金瓶梅?
      “引自宋时辽国的一首艳诗《十香词》。”
      “嗯……”
      “这诗里,有一句不错,”他继而点评,“谁将暖白玉,雕出软钩香。”
      因她像羊脂白玉,他才喜欢。
      她和沈策对视着,在想,不是在说传承吗……
      他把烧好的水,给她沏茶,仍是一副传道解惑的先生做派:“说到香,你懂辨香,这十香词里写了十香,你该有兴趣?”
      她点点头,在摇摆不定中,努力认真听下去。
      他往沙发后靠,摸了摸她的头发:“过去叫女子黑发作绿云,所以是绿云香。”他的手指仍如过去,养病多年,滑得很,往下摸到她毛衣领口,轻划了划:“颈边香。”
      他视线往领口下走,颤酥香。
      “是什么?”她也低头看。
      沈策一笑:“没什么,”他的指腹擦上她的脸,低声问,“猜猜这个?”
      他人跟着亲过来,到脸边,暗哑的一句话几不可闻:“粉腮香。”
      茶烟像把两人都围拢住了,他移到她唇前,轻声问:“还想知道吗?”